close

2005-10-02-jeff590.JPG

經過15年,再來白金漢宮謁見女王陛下

(維基)白金漢宮,1703年至1705年,白金漢和諾曼比公爵約翰·謝菲爾德在此興建了一處大型鎮廳建築「白金漢屋」,構成了今天的主體建築,1761年,喬治三世獲得該府邸,並作為一處私人寢宮。此後宮殿的擴建工程持續超過了75年,主要由建築師約翰·納西和愛德華·布羅爾主持,為中央庭院構築了三側建築。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後,白金漢宮成為英王正式宮寢。19世紀末20世紀初,宮殿公共立面修建,形成延續至今天白金漢宮形象。二戰期間,宮殿禮拜堂遭一枚德國炸彈襲擊而毀;在其址上建立的女王畫廊於1962年向公眾開放,展示皇家收藏品。現在的白金漢宮對外開放參觀,每天清晨都會進行著名的禁衛軍交接典禮,成為英國王室文化的一大景觀

2005-10-02-jeff592.JPG

大門正對面就是 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

(維基)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建於1911年。紀念碑的基座由2300噸漢白玉構成。紀念碑的中心是主碑,底部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大型漢白玉坐像和正義和真理天使的雕像。頂端是鎏金的勝利女神和兩個侍從像。主碑四周的基座由台階和水池構成。基座四角各有一組人獅銅像,其中一組由紐西蘭人民贈送。整個紀念碑的裝飾注重航海主題,與林蔭路另一端的水師提督門遙相呼應

2005-10-02-jeff586.JPG

2005-10-02-jeff593.JPG

穿著紅色制服戴著高高帽子的皇家衛兵

2005-10-02-jeff630.JPG

2005-10-02-jeff605.JPG

白金漢宮衛兵交接儀式開始前,白金漢宮前圓環周邊會進行交通管制

2005_1001 004.jpg

2005_1001 003.jpg

2005_1001 001.jpg

2005-10-02-jeff612.JPG

2005-10-02-jeff668.JPG

2005-10-02-jeff671.JPG

2005-10-02-jeff653.JPG

2005-10-02-jeff666.JPG

王家樂隊

2005_1001 006.jpg

2005-10-02-jeff636.JPG

2005-10-02-jeff644.JPG

2005_1001 009.jpg

2005_1001 010.jpg

2005-10-02-jeff676.JPG

2005_1001 011.jpg

 

2005_1001 016.jpg

2005-10-02-jeff601.JPG

騎兵隊

2005_1001 021.jpg

聖詹姆士公園St James's Park

(維基)聖詹姆士公園原來是一片沼澤,由泰伯恩溪(Tyburn)汛期泛濫的洪水淤滯而成。沼澤東邊的一塊土地原名約克坊(York Place),從1240年開始為歷代約克大主教所有

1530年,時任約克大主教的托馬斯·沃爾西,未能說服羅馬教皇批准英王亨利八世離婚,亨利八世隨即沒收了這塊地產。1532年,亨利八世又出資買下了約克坊西邊的沼澤地,計劃在這裡起造一座新宮
1603年,詹姆士一世加冕,他命人排乾沼澤淤水、建設林苑景觀,蓄養駱駝、鱷魚、大象等熱帶野獸,並在南邊修造鳥籠以圈養異域珍禽。

查理二世一度流亡法國。法國王宮的優雅和精緻,給這個青年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英格蘭國王之後,他請人對公園的風貌進行重新設計,方案中包括一條775米長、38米寬的運河。查理二世在這裡招待賓客和情婦,並向公眾開放了公園

2005_1001 027.jpg

2005_1001 030.jpg

2005_1001 031.jpg

沒帶飼料,只好跟別人化個緣

2005_1001 033.jpg

騎警的馬都真的是高頭大馬

2005_1001 039.jpg

2005_1001 040.jpg

2005_1001 041.jpg

皇家騎兵衛隊閱兵場Horse Guards,(維基)是一座帕拉第奧式建築,修建於1750年至1755年。在1872年之前,這裡曾是英國陸軍的參謀本部。1904年之前這裡是英國陸軍最高司令官司令部。現在這裡是皇家騎兵衛隊的司令官本部。在皇家騎兵衛隊閱兵場舉行的衛兵交班儀式是倫敦觀光的保留項目之一。大樓前的廣場是軍旗敬禮分列式的舉辦地點

2005_1001 044.jpg

2005_1001 042.jpg

2005_1001 049.jpg

海軍部拱門Admiralty Arch,(維基)建於1912年,連通特拉法加廣場和白金漢宮前的林蔭路,因連接舊海軍部而得名,又稱作海軍部拱門。門樓在特拉法加廣場的西南角,林蔭路的東北端。2012年以前在樓內辦公的有內閣辦公廳和首相策略處
門樓左右為四層。中間部分下部是五道券門(三道車行,兩道人行),上有一層
海軍部拱門是按英王愛德華七世之命建造的,以紀念王母,維多利亞女王

2005_1001 047.jpg

2005_1001 035.jpg

唐寧街10號

(維基)這是一所喬治亞式建築。傳統上是第一財政大臣的官邸,但自從此職由英國首相兼領後,就成為今日普遍認為的英國首相官邸

現今的唐寧街10號,原本是由一所「宮殿後的房子」和唐寧街10號本身所合併而成的。「宮殿後的房子」是一所大約建於1530年左右的樓房,而最初的唐寧街10號則是一所修建於1685年的小市區宅第。在1732年,英王喬治二世將上述的兩座房屋一併賜予羅伯特·沃波爾(即後世通稱的第一任英國首相),以表揚他的功勞。然而,沃波爾不願以個人名義接受獎賞,而代之以其官銜,即第一財政大臣的名義接受,結果「宮殿後的房子」和唐寧街10號就成為了每任第一財政大臣的資產。自1732年至1735年,沃波爾委託了知名建築師威廉·肯特將兩座樓房連接在一起,這就是今日所知的唐寧街10號

2005_1001 060.jpg

特拉法加廣場

(維基)建於1805年,廣場南端是倫敦傳統意義上的中心點查靈十字,廣場四周還有聖馬田教堂,和加拿大,南非和馬來西亞等大英國協國的高級專員署(大英國協國家互派的大使級代表處)

廣場最突出的標誌是南端的納爾遜紀念柱,高53公尺。此碑紀念著拿破崙戰爭中的海軍上將,英國民族英雄霍雷肖·納爾遜。柱頂是將軍的銅像。柱底四周是四隻巨型銅獅。柱基四周是記念拿破崙戰爭各次戰役的浮雕。廣場中部是兩個花形噴水池。廣場北端是台階。廣場四角上有四個雕塑基座;國家美術館前另有兩個。這六個基座中有五個現有銅像,包括數位歷史名將,君主和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西北角的「第四基座」一直空缺著。近年倫敦市政府在此輪流置放一些當代雕塑作品

2005_1001 053.jpg

2005_1001 052.jpg

納爾遜就是小學課本裡讀到冒著風雪還要去上學的納爾遜將軍。英國18世紀末及19世紀初的著名海軍將領及軍事家,在1798年尼羅河戰役及1801年哥本哈根戰役等重大戰役中帶領英國皇家海軍勝出,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戰役擊潰法國及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但自己在戰事進行期間中彈陣亡

2005_1001 059.jpg

2005_1001 058.jpg

國家美術館

2005_1001 055.jpg

特拉法加廣場也因爲大群野鴿聚集而聞名,以至於別稱「鴿子廣場」。在鼎盛時,廣場上的鴿群達35,000隻。爲了解決由鴿子帶來的公共衛生問題,從2005年開始,大倫敦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趕走鴿群,包括禁止在廣場上售賣鳥食,及派出獵鷹在廣場上巡邏,趕走鴿子

2005_1001 068.jpg

小瓶有正在欣賞這位街頭藝術家 在地板畫的"最後晚餐",還好他沒踩進去...

2005_1001 070.jpg

美術館後面直直走,就到了唐人街Wardour St

2005_1001 071.jpg

2005_1001 072.jpg

2005_1001 075.jpg

皇宮劇院Palace Theatre

2005_1001 078.jpg

2005_1001 083.jpg

大英博物館,這裏是免費的,裡面收藏了從世界各地來的寶物

2005-10-02-jeff691.JPG

2005-10-03-188.JPG

2005_1001 086.jpg

2005_1001 087.jpg

2005-10-03-156.JPG

劉墉的字都有

2005_1001 093.jpg

倫敦塔Tower of London

2005-10-03-jeff695.JPG

(維基)倫敦塔是位於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北岸的一座城堡,其官方名稱是「女王陛下的宮殿與城堡,倫敦塔」,因此雖然將其作為宮殿居住的最後一位統治者已是幾世紀前的詹姆士一世(1566年至1625年),但在名義上它至今仍是英國王室宮殿。它座落於倫敦的陶爾哈姆萊茨區,與倫敦城的東邊相隔著被稱為「塔丘」的開放區域。倫敦塔完工於1066年底,是諾曼征服英格蘭的一部分。白塔(不以建築風格及材料為名,而是建成當時,整體漆成白色而得名)實際上是在倫敦泰晤士河邊的幾座塔樓的組合體中間;倫敦塔曾作為堡壘、軍械庫、國庫、鑄幣廠、宮殿、刑場、公共檔案辦公室、天文台、避難所和監獄,特別關押上層階級的囚犯。最後的這一用途產生一條短語「sent to the Tower」,意思是「入獄」。伊莉莎白一世在她姐姐瑪麗一世統治時曾在此入獄一段時間;倫敦塔最後一次作為監獄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關押納粹黨的副元首-魯道夫·赫斯。198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5_1001 121.jpg

(維基)現在的倫敦塔主要是一個旅遊景點。除了建築物本身,可觀看的還有不列顛王冠寶石,一些精美的皇家軍械庫收藏,一段殘存的羅馬人的要塞城牆。

倫敦塔由御用侍從衛士(Yeoman warder,又常被稱為Beefeater,意指「食牛肉者」)管理,他們既是導遊,又是保安,本身還是旅遊者的觀賞對象。每個傍晚,守衛會參加交鑰匙儀式,因為倫敦塔晚間是關閉的,根據傳統,傍晚過後至隔天早晨期間,無論是什麼理由任何人都不可以進入或離開倫敦塔。

為了尊重古老的傳說,現在的政府仍然負擔開支,在塔內飼養渡鴉,相傳只要塔裏還有烏鴉,英格蘭就不會受到侵略,反之,國家將會遭逢厄運。為了確保這些烏鴉不會全都離開倫敦塔,牠們其實已被剪除部分的羽翼而失去飛行能力,但相對的也受到非常細心的照料與關注

2005-10-03-jeff705.JPG

2005_1001 122.jpg

2005_1001 124.jpg

倫敦塔橋Tower Bridge

2005_1001 127.jpg

現今倫敦塔橋每年約升降500次。1997年,塔橋升起幾乎導致了一場外交事件,由於倫敦塔橋意外地打開,當時的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的座車不得不在橋前停下等候。當天,泰晤士巡遊駁船「格拉迪斯」號,按照日常慣例在此時段趕往聖凱薩琳碼頭。而倫敦塔橋也按照慣例為該船放行。剛與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一同在「旅之橋」飯館進餐完畢的柯林頓耽誤了一點點時間,導致其車隊正好在此時來到橋邊。大橋突然升起吊橋,直接把車隊一分為二,在場的安全人員都非常震驚

1999年8月19日,擁有倫敦市自由市民資格的Jef Smith趕著2隻羊過橋。在歷史上,此頭銜只授予在當地受人尊敬的人。擁有該權利的人可在城內隨時自由通行,且享有一些優先權(如可牽牛/羊通過倫敦橋樑以及可公然持出鞘的劍上街等)。他此舉是希望藉此證明自由人的固有權利在現代社會仍然受到公眾認可

2005_1001 130.jpg

2005-10-03-jeff725.JPG

2005-10-03-jeff728.JPG

2005-10-03-jeff742.JPG

2005-10-03-jeff762.JPG

2005-10-03-jeff771.JPG

2005-10-03-jeff750.JPG

市政廳City Hall

2005-10-03-jeff751.JPG

貝爾法斯特號輕巡洋艦HMS Belfast,屬英國皇家海軍的愛丁堡級輕巡洋艦,曾在二戰中服役,現在停泊在倫敦的泰晤士河上,作為博物館供人參觀,屬帝國戰爭博物館管轄

2005-10-03-jeff715.JPG

(維基)貝爾法斯特號於1936年開工,1938年下水,排水量13,175噸,艏艉各有兩座三聯裝主炮炮塔,裝備12門6英寸口徑主炮,是皇家海軍建造的最大的輕巡洋艦。該艦在二戰中戰果輝煌,參加了包括擊沉德國戰鬥巡洋艦 沙恩霍斯特號的戰鬥以及鎢元素行動、海王行動和拉鏈行動。在歐洲戰事的最後階段,該艦在北海毫不知情的被一艘德國XXI級潛艇發現,幸運的是潛艇艇長因為戰爭即將結束而沒有發起攻擊。

該艦還參加了韓戰,用艦炮向岸上的聯合國部隊提供火力支援。1963年該艦退役

2005-10-03-jeff745.JPG

2005-10-03-jeff749.JPG

瑞士再保險公司大樓,長的像顆子彈

2005-10-03-jeff786.JPG

千禧橋

2005-10-03-jeff794-ACTION.jpg

倫敦眼

2005-10-03-jeff791.JPG

2005-10-03-jeff792.JPG

倫敦郡會堂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 County Hall,裡面有倫敦水族館、倫敦地牢和南夢宮娛樂中心,外面就是倫敦眼

2005-10-03-jeff805.JPG

大笨鐘Big Ben

(維基)於1859年5月31日建成,高97.5公尺,是世界第三高鐘樓。外牆上有四面巨大的鐘表朝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針有4.27公尺,國會開會期間,鐘面會發出光芒。大笨鐘直徑7公尺,重13.5公噸,為英國最大的鐘

2005-10-03-jeff810.JPG

2005-10-03-jeff814.JPG

西敏寺

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國君主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點

1981年查爾斯王儲與戴安娜王妃也是在西敏寺辦結婚,我還有看過轉播

2005-10-03-jeff819.JPG

 

2005_1002 003.jpg

2005_1002 012.jpg

又去化緣 要飼料 餵鴿子

2005_1002 011.jpg

2005_1002 014.jpg

一鳥一柱,算是短期休息區的概念

2005-10-04-jeff845.JPG

2005_1002 006.jpg

2005_1001 116.jpg

可以搭船到格林威治天文臺

2005-10-03-103.JPG

Shepherd Gate Clock 格林威治時間,下方是英制長度的標準

2005-10-03-117.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ermat 的頭像
    fermat

    Fermat's 543部落格

    ferm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